首页 > 村社简介
购物车
0

村社简介

37.jpg

“闽西油茶第一村”,油茶是产盂村的知名品牌,远近闻名,被誉为“闽西油茶第一村”,该村油茶栽培历史悠久,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传统工艺保存至今,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民居特色鲜明,古民居集中连片,颇具规模,蔚为壮观,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52座,古祠堂4座,多数为抬梁式木结构,建筑工艺精湛,古色古香,民居特色鲜明。除村部办公楼为新式建筑外,民居建筑全部为旧式闽南风格,全部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6%,为漳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聚集村落。

“三大宝”,产盂村有“三大宝”,即古茶树王、山茶油和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一牛隔山风水林。牛隔山风水林,拥有原始生态林158亩,面积为全市最大,由此荣膺“漳平市十大风水林”之冠。2018年12月,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将产盂村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

52.jpg

村情介绍

   产盂村位于新桥镇的西南边,与镇驻地新桥圩直距28公里,与漳平市区直距32公里,老省道岭和线(原13-208线,现改为Y027)贯穿我村,交通便利,是新桥镇距离县城最近的一个村。
  村落地处新桥溪和双洋溪之间玳瑁山支脉的崇山坡地、涧谷间,山涧泉水从城门隔山(1001.3米)流出后汇集成两股小溪流在村中蜿蜒而下到达九鹏溪。辖产盂、西桂坂、东墘、田仔底、牛隔山、方田坪等自然村,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。人口269户980人。森林面积6.8万亩,其中耕地面积380亩,人工造林面积2.5万亩,生态公益林面积2.6万亩。
  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产盂、西桂坂、东墘和牛隔山。村落呈南北狭长状,海拔549.3米,北面是双洋镇的大瑶村,在村头可望见山脚下的双洋镇大瑶村和双洋溪;东面是城门村;南面是钱坂村,在村尾可望见山脚下新桥溪的割坂段和鹰厦铁路;西面是南洋镇九鹏溪风景区。正所谓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。
  境内有煤矿,为福建省内少有的烟煤矿基地;产盂村建新煤矿,系漳平市唯一由村办的生产烟煤矿点。
  村民主种水稻,兼营林业,盛产木材、油茶。村内遍植花木,尤以桂花为甚。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种植桂花树,当桂花盛开时,满村飘香。该村油茶栽培历史悠久,种植面积很大,采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传统工艺保存至今,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  产盂村具有良好的气候、生态条件和人文景观,有百年古民居聚群、百亩风水林、千年古茶树王等,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。

50.jpg

地理环境

       产盂村位于我市新桥镇的南部山区,村部距离漳平市政府约30公里,距新桥镇政府约28公里,交通方便,老省道和线贯穿我村,村部海拔约560米左右,辖区内有产盂村和吴家山自然村,离村部2公里的地方是我镇唯一的一个煤矿,即漳平市新桥镇建新煤矿,也是我市烟煤矿之一。

历史沿革

     相传黄姓始祖黄五二郎为元末明初人物,从尤溪迁居和睦里和顺盂,有三世黄三十三郎永乐年间(1403-1424年)葬于十一湖及十五世黄文魁(1697-1772年),可得到佐证。

根据当地黄氏族谱记载,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时村名为“和顺盂”,意寓地利人和。至清康熙时改为今名。

产盂村居民主要姓氏有黄姓、林姓、李姓、王姓、邓姓等。
  明清时期及民国初期属和睦里武楼社为产盂乡。1934年称产盂保,隶第四(新桥)区武陵联保(后为武陵乡)。1943年并属新桥镇钱坂保。建国初属新桥镇为产盂村。土改后属新桥区钱坂乡。1958年公社化,称产盂大队属新桥公社。1961年划属钱坂公社。1965年复属新桥公社。1984年政社分开,称产盂村属新桥镇

建筑艺术

       古民居集中连片,颇具规模,蔚为壮观,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52座,古祠堂4座,多数为土墙青砖黛瓦,采用抬梁式木结构,建筑工艺精湛,古色古香,民居特色鲜明。
  除村部办公楼为新式建筑外,民居建筑全部为旧式闽南风格,全部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6%,目前仍有70%的古民居有人居住使用,为漳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聚集村落。
  民居连片依地势缓建,或平坦、或缓坡,层层递进、错落有致,陡坡处为青石垒砌,由于历史风雨的浇灌,形成一面面青苔墙体;该村房屋结构规整,大多为四方结构,建有大门、庭院、大厅、正房、偏房、辅厝等,整体看,像一座高椅,两边扶手(侧房)逐级降低;在二楼外墙,普遍建有木楼道,或是凭栏远眺,或是呼邻唤友,或是望月独思,不乏一番景致;在村道边还建有独栋联排民居,为双层建筑,共有三四十个房间,中间还建有沿路楼道,具有相对统一,又独具特色的风格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
  该村古民居较为集中,并且保存较为完好,现代建筑较少,且不会对整体古民居的风格造成较大影响。具有可开发性强、修复成本低等特点。

油茶特产

       油茶是产盂村的知名品牌,远近闻名。2014年12月14日,漳平市首届油茶文化节在产盂村隆重举行。数千名游客从各地涌来,赏漫山洁白的油茶花,品香喷喷的山茶油炸果,体验晒茶籽、碾茶籽、榨茶油、磨米浆、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之乐趣。

2015年12月26日举办新桥镇第二届油茶文化节。
  产盂村被誉为“闽西油茶第一村”,在漳平市内所有建制村中,该村的油茶林面积最大,油茶林面积达1万多亩,人均拥有10余亩油茶林。2014年度该村山茶油产量达4万多斤,产值240万余元,单此山茶油收入一项,人均可达3000元以上。

  产盂村至今仍保留着悠久的山茶油传统加工工艺。其茶油榨取工艺是:将从茶山上采摘回来的茶籽,经过太阳暴晒开裂后,手工剥取茶籽仁,再经过晾晒,挑选优质的茶籽仁经过水碓或人工脚踏碓成粉末,经过翻炒、蒸熟后,将其放入铺有稻草的竹圈中并尽力踩实,做成一个脸盆大小的油饼,然后放到大木槽中进行装笼、绞油、轰锤,这时就得到大自然馈赠的金黄的礼物---生态山茶油。经过几个小时的压榨后,取出茶枯饼。 为引导带动该村油茶产业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,产盂村因势利导,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,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优势特色产业,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,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,推广新品种、新技术,扶持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、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,努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。力争在最近几年内,使全村的油茶产量达到7万斤,产值达到430万元,使茶油产出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。

牛隔山风水林

       产盂村有“三大宝”,即古茶树王、山茶油和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一牛隔山风水林。
  村内有一株罕见的千年古茶树王,树径达40厘米,树高16米,冠幅12米。这株稀世古茶树王,在一代又一代先民的呵护下,至今依然枝繁叶茂,生机勃发,繁花似锦,硕果累累,赢得了世人的敬畏与景仰。

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,上万亩的油茶林,百余亩的风水林,在漳平市绝无仅有。
  这是一块蓄势待发的风水宝地。明朝风水大师谢福山在走遍了漳平的山山水水之后,直指这里的风水好,堪与安溪湖头(此乃清朝宰相李光地的故里)相媲美,断言这里的百姓富足安康,地灵人杰。

  牛隔山,最早为吴氏所开辟,故名“吴家山”,古村名由来已久,民间有俗语云“未有开漳平,就有吴家山”。漳平于1471年开县,吴家山村的历史远比漳平早。其时,已有居民迁此定居,繁衍生息,并早已形成村落。
  牛隔山风水林,拥有原始生态林158亩,面积为全市最大,由此荣膺“漳平市十大风水林”之冠。主要树种为福建青冈、黄楠等,有香楠、金丝楠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。这里原始植物保持良好,植物种群繁多,古树参天,森林茂密,一年四季苍郁青翠,生机勃勃。
  早在明朝前期,当地村民就将这块风水林尊为“树神”加以保护,使得风水林保存至今,依然生机勃勃,满目苍翠。除了这里良好的生长环境外,还得益于世世代代先民的用心呵护。这里的村规民约规定:严禁砍伐村子里的任何风水林,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,杀猪宰羊,罚做常年义工以补偿损失。

三代祖师庙----龙兴岩

为了保境平安,当地村民还特意从德化县引来三代祖师香火,在牛隔山的峦巅建起了寺庙,虔诚供奉,以求禳灾祛病。龙兴岩由此香火更加兴旺,成了当地村民顶礼膜拜的圣地。三代祖师成了善男信女们心中的保护神。
  说来也颇为神奇。自从龙兴岩肇建后,这里的百姓生活安定,丰衣足食,祥和幸福。古村名“和顺盂”,由此而来,蕴寓地利人和,和顺吉祥。至清康熙时,方改村名为“产盂”。
  对于牛隔山这片风水林而言,有了龙兴岩的庇护,数百年来,这里没有发生外村人前来盗伐林木现象,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森林虫害和人为的毁林火灾。真是苍天有眼,神明保佑,就连天火雷电也远离这方沃土,不忍心有意外之火毁坏这里的茂盛森林。老百姓世代相传,这等好事,皆为龙兴岩三代祖师庇护的结果,由此,他们更加敬重神明。他们定下每年的正月十三,举行盛大的迎佛民俗活动。长久以来,当地百姓用茶油为寺庙神龛香案添油进香,用山茶油炸出的香脆可口的油炸粿等贡品供奉神明,以祈四季平安。

 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天,产盂龙兴岩隆重举行清蘸迎佛庙会。他们搭起蘸棚,请来道士打蘸,以此来消灾免难,祈求神佛的赐福与庇佑。
  打蘸这一天,是当地一年当中最为热闹的日子,村里男女老少,全体出动,全员参与。抬轿者将三代祖师、清水祖师、马氏三显真仙等圣像从龙兴岩恭请抬出,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抬着五尊圣像,从村头巡游到村尾。一路上,紧随巡游队伍的,有敲锣打鼓、吹唢呐、舞狮、放礼炮等人,有男女老少手持各式各样的彩旗,有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摩托车、农用车、小轿车等彩车跟随,绵远数百米。迎请队伍彩旗猎猎,锣鼓喧天,火铳声、鞭炮声响彻云霄,场面甚为壮观。圣像所到之处,善男信女们纷纷燃放鞭炮,点烛持香,顶礼膜拜,虔诚恭迎。巡游结束后,巡游队伍将圣像迎回寺庙里,然后请道士作法场,主持拜请仪式,祈祷这一年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社会和谐、合境安宁。
  当天夜幕降临,迎佛庙会活动渐入高潮,长长的火把点燃起来,照亮了整个村庄,一时间烟花鞭炮礼炮燃放声、电影播放声、人们高谈喧闹声、道士的施法声一同回荡在村子的夜色中,星空璀璨,其乐融融,整个民俗活动给村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。

资源经济

产盂村总人口980人,有269户,拥有林地面积6.8亩,其中耕地面积380亩,油茶林面积12000多亩,人工造林面积2.5万亩,生态公益林2.6万亩 油茶是产盂村的品牌,油茶林面积在我市辖区的行政村当中是最多的一个村。2011年度我村茶油产量4万余斤,产值240万余元,单单茶油这一项人均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,这些年在漳平市政府、新桥镇两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,我村油茶林面积不断增多。已成立了一个产盂村油茶专业合作社,今后我村油农在合作社的引领之下,加强科学管理,不断提高茶油产量,相信产盂村茶油在不远的将来,茶油可高达7.2 万斤,产值提高到430万元,单油茶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元。

当然所取得的成绩是在新桥镇两委的关心支持之下,今后我村继续做好茶油品牌,力争在一、两年内开垦出一片二至三百亩高产油茶林示范基地,以带动我村茶油产业朝着健康有序的发展,为产盂村的将来打好经济基础。